东西问丨短评 :疫情歧视和偏见几时休?******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电 题 :疫情歧视和偏见几时休 ?
作者 崔白露
近期,中国发布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中外人员往来暂行措施 ,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
对此,多数国家持欢迎和理解态度 。但少数国家罔顾科学事实 ,针对中国游客采取歧视性入境限制 ,将疫情问题政治化,给全球团结抗疫蒙上阴影。而给出 的理由颇为牵强 ,或称缺乏信息 ,或忧新型毒株,但在事实面前经不起推敲 。
资料图:机组人员和旅客正在过检 。长沙机场 供图首先,中国 是否及时与世界分享疫情信息?据统计,中国调整防疫措施后 ,已在近一个月内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4次技术交流会议 ,向各国通报最新情况,并持续通过全球流感共享数据库(GISAID)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相关数据与其他国家取自中国旅客的基因组数据一致。疫情三年,中国依法 、及时 、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与世卫组织开展的技术交流多达60余次 。可见 ,少数国家所谓“缺乏信息”并不属实 。
其次,中国公民会否给他国带来疫情冲击 ?答案 是否定 的。当前中国本土流行 的优势毒株奥密克戎BA.5.2和BF.7谱系,早在2022年5月和8月已作为主要毒株席卷全球大部分国家,此时再特殊对待这两个亚分支已无必要。世卫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克卢格表示 ,中国流行的毒株早已出现 ,不会对当前欧洲疫情造成大的影响;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称,2022年最后4周 ,中国入境新加坡的确诊病例不到新总输入病例的5% ,远低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占比。
目前,全球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超650种,其中在美国流行的最新亚分支XBB.1.5,仅一周时间就使其本土感染比例从约30%飙升至43% ,成为美国主导毒株 ,并在欧洲等地迅速传播 。面对全球新威胁,全力应对新变异毒株,才是各国当务之急 。
再次 ,对于 是否存在对华歧视性做法问题,个别国家辩称,对中国旅客落地检测核酸等措施并无歧视,是“依照科学和客观 的证据” 。但病毒无国界,若真担心输入型病例 ,应对所有入境旅客一视同仁 ,或对新变异毒株流行的区域采取适当措施 。只针对一国公民的做法 ,不仅无法阻止病毒传播,反而会加剧散播歧视和偏见 。
民众在出入境接待大厅签证证件引导台前进行咨询 。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许多人开始担忧,这种歧视性 的防疫措施或引发西方社会针对亚裔 的新一轮种族主义危机。美国一名亚裔作家在《纽约时报》发文指出,美国对中国公民的旅行限制 ,实际上 是在重弹亚洲人 是“病态另类” 的老调 ,让美国亚裔再次成为种族主义者针对的“替罪羊” 。
一直以来 ,少数国家的政客和媒体将疫情政治化 、武器化 ,把病毒作为实施政治操弄 的“利刃” ,关心疫情为虚,攻击中国为实 。当中国调整政策 ,这些曾极力要求中国“放开”的国家 ,立刻采行“双标”。如某些国外专家和媒体对中国表现忧心忡忡 ,却对暴发XBB.1.5 的美国宽容大度 ,称不必对美实施旅行限制 ;反复提及中国疫情数据,却无视美国政府自2022年10月不再每日公布官方数据、多国早已停止发布感染统计 的现实 。
三年来,中国与新冠病毒持续斗争 ,顶住一次次疫情冲击 ,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全球抗疫合作的中坚力量,为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创造积极条件。近期 ,中国因时因势调整政策,多家国际机构看好今年中国经济并将增长预期调高至5%以上 ,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等周边国家期盼中国游客到访 ,对人员往来持欢迎态度。多数国家都客观、积极地看待中国,并为双方交流创造条件 。
无论 是应对疫情反复 ,还是复苏全球经济,离不开各国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应多一些尊重科学,少政治操弄 ,多一些客观公正,少歧视偏见 ,多一些团结互助,少以邻为壑,作出符合科学事实和公众利益 的选择。(完)
高校清理校级科研机构——去除冗余之后 ,科研组织管理怎样优化******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高校 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基础研究 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过去十年间,高校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校级科研机构成为高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 然而,近期不少高校却纷纷发布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通知 ,引发社会关注。清理校级科研机构释放出何种信号?学校应如何更好地管理校级科研机构 ?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 2022年6月17日 ,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学生进行新型硅肥研究实验。新华社发 淘汰“僵尸”机构 ,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近期 ,湖北大学发布《关于清理校级文科研究机构工作 的通知》 ,称“为规范我校校级文科研究机构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科研究机构科研水平……学校决定启动校级文科研究机构清理工作。” 稍早前,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关于开展校级科研机构优化调整和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表示 ,对学校“校级非实体科研机构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和清理(含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值得关注的 是,在撤销一批不符合要求 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的同时 ,该校还明确 ,要新建一批聚焦前沿科学 的非实体科研机构。 对此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表示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的原因 ,应该从其成立目 的 、运作情况等方面分析。一般来说,成立科研机构大都是为了促进学术发展,推进科研成果产出,支持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等 。成立初衷往往 是积极 的 。“但据我了解 ,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在成立 的时候,并没有获得学校的实质性支持,严格说来属于‘三无机构’ :无经费、无人员、无办公场所 ,即学校不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需要个人去申请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 ;除了带头人外,没有编制 ,所以无固定人员 ,全都 是兼职 ;因为无行政规划 ,也难以配套专门 的办公室或实验室等。此类现象 ,在文科类科研机构中比较普遍。当然 ,也有一些科研机构 ,可能从学校某个部门或者机构负责人所在学院获得少量的经费支持 ,但大都不长久 ,很难维持一个科研机构的正常运转 。” 郭英剑补充道 ,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 ,一些高校所清理的科研机构,大都处于停运 、负责人退休状态等等。因此 ,应该属于正常 的清理范围 。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也认为,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主要 是把名存实亡的“僵尸”机构淘汰掉,减轻学校的管理负担。“校级科研机构从建立到发展,有 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的逐渐被淘汰走向消亡,都 是可能发生 的情况。” 张端鸿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的优胜劣汰 是高校优化科研组织管理 的必然过程 。一些校级科研机构曾经发挥过积极 的作用 ,但逐渐被淘汰了;也有一些校级科研机构建立以来只是一个空转的平台 ,客观上需要清理。建立常态化 的校级科研组织动态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这意味着高校更加重视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1年6月11日 ,中国农大河北省鸡泽县综合试验站小麦试验田中,师生们在田间采集数据 。金书怀摄/光明图片 校级科研机构获批不易,但管理考核标准不完善 清华大学科研院丁帆等学者曾梳理了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机构 的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学校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和联合科研机构(学校以协议形式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建立 的科研机构)。其中,自主批建科研机构分为部委委托学校建立 、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部署建立 、学校顶层规划布局建立 、学校为筹备政府批建科研机构建立四类 。联合科研机构则包括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或国(境)外企业合作建立 ,与国(境)外大学 、研究机构或组织合作建立两类。 丁帆等学者认为,校级科研机构的出现为高校构建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平台 ,开辟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也为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及实现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 的发展道路。 那么 ,高校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和清理是否有相关规章制度可参考? 张端鸿指出,除了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有相应层面 的管理机制外 ,一般性的校级科研机构均归属学校内部科研管理 ,其成立和清理主要依据学校科研机构管理办法。按照通例 ,高校层面会出台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条例或者办法,由学校科研部门、机构或组织人事管理部门负责审核 ,重要 的校级科研机构需要通过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 郭英剑介绍 ,对于少数获得学校经费支持 的科研机构 ,高校一般都有考核指标;但 是,对于那些“三无机构” ,高校通常并没有具体考核指标 ,所以,机构负责人 的成果 ,一般都被认为 是科研机构 的成果 ,以此作为机构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重要依据。当然,具体的管理 ,各校有不同 的方式,但大都归科研处管理 。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不少高校均出台了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不仅有设立要求 ,更有管理与考评指标 。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科学研究机构管理办法(修订)》中提出 的申报标准之一 是“申报科学研究机构必须以学校相关学科为支撑,有明确 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相对稳定 的建设规划 。”而在“管理与考评”中明确规定,“校级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周期为四年 。自批复日期起 ,四年建设周期结束,通过相关绩效考核可进入下一轮建设周期。绩效考核 的对象为原科学研究机构 的全体成员 。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 的科学研究机构 ,由主管部门报请主管校长批准后撤销” 。 张端鸿表示,校级科研机构 是依托院系等教学科研组织建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平台,也有少部分 是完全独立于院系的。跟院系内设 的科研机构相比 ,校级科研机构或者其负责人一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才能在学校层面获得审批 。校级科研机构以学校层级的名义面向社会各界拓展科研合作 。而涌现一批活跃的校级科研机构,有助于高校科研整体活力和实力 的提升 。“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比较灵活,有助于形成较强 的科研资源吸纳能力 。很多校级科研机构具有成长性 ,有些省部级平台、国家级平台也是从校级科研机构成长起来 的 。” 郭英剑认为 ,校级科研机构要想运转良好 ,就必须认真对待 。“现在的情况是 ,申请成立获批不易,但成立之后,管理相对放松,很大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 的状态 。” 2021年6月26日,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新科技实验室内,党员工程师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研发工作 。耿怀军摄/光明图片 清理机构的同时 ,更应多扶持有潜力 的科研机构 丁帆等学者曾在《设立校级科研机构 的必要性探讨》一文中指出,校级科研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发展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 ,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声誉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表示,成立校级科研机构可聚集多方资源,突破传统学科束缚,通过集中科研力量,避免人力、物力和科研资源 的隐性浪费 ,控制科研成本,降低科研工作重复率,提高科研成果产出率,拓展科研思路及方法 ,发展优势学科、开拓新兴学科 ,扩大高校的科研与学术影响力 。 那么 ,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后,如何才能保证其长效运转 ? 郭英剑认为 ,首先需要学校投入,并认真加以管理。“既然批准机构成立,就应该有一定 的经费投入 ,为机构运转提供必要 的支持 。相比于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编制 、供给办公场所 ,给予一定科研经费支持虽然也有难度,但存在较大可能性。当然 ,如果成立该科研机构 的目 的, 是为了以此为学校争取额外的科研经费,那另当别论 。有了经费,即使没有固定人员 ,也可以临时聘请工作人员,或者按照科研项目要求聘请人员 ,会议室、实验场所等空间也都可以自行租用 ,机构也就可以迈开正常运转 的第一步了 。” 张端鸿指出,校级科研机构有效运行 的关键 是人,机构成立后,核心成员是不 是继续在这个平台上投入足够 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关键。高校应当对校级科研机构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机制 ,着力培育一批充满活力 、具有影响力的校级科研机构。“我认为 ,清理校级科研机构不应只把关注点放在‘淘汰后进’上 ,更要发现并扶持有潜力 的科研机构乃至院系内设科研机构,同时不断优化管理。” 郭英剑表示 ,“从我个人 的经验来看,今天 的文科科研机构比过去具有更大的作用与价值。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可以不局限于学院较为单一的专业设置、学术资源,通过科研机构 的形式 ,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 的人员组织在一起 ,从而进行学科中各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重组 ,形成文理交叉 。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达到扩展知识和创新思维 的目的。” 他认为 ,如果建设得较为成功 ,校级科研机构完全可以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重要 的纽带作用。“对于文科而言 ,已经到了科研机构转型 的关键时期 。利用整顿清理 的时机 ,对其中的‘潜力股’给予一定 的科研经费支持,让其在新文科背景下发挥文理交叉与融合的时代作用。这比一味清理 、淘汰 ,意义要大得多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3日 14版) (文图 :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 :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